跳到主要內容

熱處理過程中變形對中碳鋼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

摘要

目前對Q-P和Q-P- t工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控製加熱溫度和保溫時間,或向鋼中添加合金元素誘導析出強化,提高鋼的強度和塑性。本文以淬火-分區-回火(Q-P-T)工藝為基礎,結合熱變形技術,將變形-淬火-分區-回火(D-Q-P-T)工藝應用於中碳鋼。研究了熱處理工藝參數對變形實驗鋼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拉伸試驗,獲得了滿足安全要求的高強度、高塑性材料的最佳熱處理條件。探討了D-Q-P-T工藝提高試驗鋼強度和塑性的機理。得到了板條馬氏體和殘餘奧氏體的多相複合結構。與Q-P-T工藝相比,采用D-Q-P-T工藝可使鋼的強度提高57.77 MPa,伸長率提高5%。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提高鋼的強度和塑性的方法。

簡介

高強度鋼在實現汽車輕量化和提高安全性能方麵起著重要作用。與傳統高強度低合金(HSLA)鋼相比,雙相(DP)鋼和相變誘導塑性(TRIP)鋼具有較好的強度(500-1000 MPa)和延伸率(15%-40%)組合[123.45].研究數據表明,應用高強度鋼可以將1.0-1.2 mm的車身麵板厚度降低到0.7-0.8 mm。此外,車身質量可減少15%-20%,可節省8%-15%的燃油[6789].基於以上優點,高強度鋼被廣泛應用於汽車製造等領域。目前,高強鋼的發展方向是提高強度和塑性。先進的高強鋼熱處理技術已成為研究熱點[101112131415].

為了達到更高的強度,Speer等人最近提出了一種稱為淬火和分割(Q-P)的熱處理工藝。[161718].Q-P工藝包括將中碳鋼加熱至奧氏體區進行保溫,然後在馬氏體-啟動(年代)和馬氏體表麵處理(f)溫度。然後將鋼保持在初始淬火溫度(I步進工藝)或高於(II步進工藝)的溫度(圖1 (a)),或以緩慢的速度非等溫冷卻至低於熱軋薄板加工的初始淬火溫度(圖)1 (b))。碳被允許從過飽和的部分轉變的馬氏體分割成保留的奧氏體。組織為馬氏體和殘餘奧氏體,提高了鋼的強度和韌性。最近,許多研究表明,第二相粒子的析出對材料的力學性能有積極的影響[1920.].考慮該工藝後合金元素的析出行為對組織和性能的影響。許等人。[2122提出了一種新的熱處理方法,即淬火-分區-回火(Q-P-T)工藝。與Q-P工藝相比,Q-P- t鋼在析出過程中加入Nb、Mo、V等碳化物原元素,形成細小穩定的碳化物,從而達到強化鋼的目的。自Q-P-T工藝開發以來,進行了大量研究[232425].目前,對Q-P和Q-P- t工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控製加熱溫度和保溫時間,或在鋼中添加合金元素誘導析出強化,提高鋼的強度和塑性。除析出強化外,細晶強化也是提高鋼的強度和塑性的重要因素[2627282930.].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種變形細晶強化機理。通過在Q-P-T工藝之前引入變形工藝,提出了D-Q-P-T工藝,以提高鋼的綜合力學性能。

圖1
圖1

常規熱處理原理圖

材料與方法

試驗鋼的化學成分列於表中1,連同一個c3年代f溫度和臨界冷卻速率,由Gleeble-3800熱模擬器確定,如圖所示2和圖3.。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一個c3溫度為800°C,年代是385°C,f是195°C。根據測試的臨界轉變溫度製定了實驗溫度控製。

表1鋼的化學成分(wt%)
圖2
圖2

奧氏體熱膨脹曲線

圖3
圖3

馬氏體熱膨脹曲線

從鋼板上剪下長度為75 mm、直徑為15 mm的圓棒試件進行壓縮變形。設計了三組實驗。第一組實驗的目的是比較D-Q-P-T和Q-P-T工藝,分析變形對熱處理工藝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在D-Q-P-T實驗中,使用Gleeble-3800熱模擬器將樣品加熱到950℃5min,然後風冷到870℃10s;壓縮60%,淬火至300°C 10 s,然後400°C回火10 s,最後水淬至室溫。Q-P-T工藝不進行變形處理。其他熱處理工藝參數與D-Q-P-T工藝相同。實驗方案如圖所示4。第二組實驗旨在分析不同淬火溫度對D-Q-P-T工藝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淬火溫度分別為250℃、300℃和350℃,時間為10 s。其他熱處理工藝參數與第一組實驗相同,如圖所示5。第三組實驗研究了D-Q-P-T工藝不同回火時間對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樣品分別在400℃回火10 s、30 s、90 s和150 s。其他熱處理工藝參數與第一組實驗相同,如圖所示6

圖4
圖4

第一組實驗

圖5
圖5

第二組實驗

圖6
圖6

第三組實驗

為了觀察三組樣品的微觀組織變化,將樣品切割、研磨、拋光,然後用飽和苦味酸和3%硝酸溶液的洗滌溶液腐蝕,然後用光學顯微鏡(OM)觀察微觀組織。為了清楚地觀察析出相的形貌,用鉬絲切割機切割0.5 mm厚度的薄片,然後將其研磨拋光至約50 μm厚度。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觀察了析出相的形貌。為了測試力學性能,將試樣加工成拉伸試樣,如圖所示7。拉伸速度為0.02 mm·min−1獲得不同試驗方案下的抗拉強度和伸長率。

圖7
圖7

張力試樣尺寸(mm)

結果與討論

微觀結構

變形淬火和淬火工藝下製備的試樣的光學顯微圖如圖所示831].從圖中可以看出,變形淬火過程的晶粒尺寸較大;在變形-淬火過程中,由於淬火前的變形,在高溫和大變形的影響下,試樣發生動態再結晶,使晶粒細化,位錯密度增大。因此,與淬火工藝相比,變形-淬火工藝的晶粒尺寸明顯變小。

圖8
圖8

D-Q-P-T和Q-P-T樣品的光學顯微圖[31

為了進一步觀察D-Q-P-T和Q-P-T過程的微觀組織,對實驗鋼進行了掃描電鏡分析,如圖所示931].D-Q-P-T過程如圖所示9(a).可以明顯看出,這些D-Q-P-T樣品的顯微組織特征是典型的板條馬氏體,板條馬氏體是斷裂的。與Q-P-T工藝相比,D-Q-P-T工藝可以細化晶粒,提高位錯密度,如圖所示9(b) D-Q-P-T過程的動態再結晶吸收發生在變形過程中,以消除一些位錯。然而,大部分位錯被生成的馬氏體組織繼承,最終得到了位錯密度較高的板條馬氏體和殘餘奧氏體組織,這表明變形發生在Q-P-T過程影響晶粒細化之前。

圖9
圖9

D-Q-P-T和Q-P-T樣品的SEM顯微圖[31

數字10樣品在250°C, 300°C和350°C下淬火的SEM顯微圖。數字10(a)顯示樣品淬火溫度為250°C時的SEM顯微圖。組織為板條馬氏體,板條相互纏繞;大量的板條結構組合成馬氏體束。馬氏體板條束呈鋸齒狀彎曲,這是變形的結果;此外,馬氏體束之間還存在少量羽狀貝氏體組織。淬火溫度為300℃時,從圖中可以看出10(b)馬氏體束更為明顯。淬火溫度為350°C,如圖所示10(c),馬氏體相對粗糙。隨著淬火溫度的升高,板條馬氏體變粗,板條之間有許多位錯和撚斷。這是因為在Q-P-T工藝之前,實驗鋼首先在奧氏體化區變形,奧氏體晶粒在變形過程中被拉長。隨著變形量的增加,晶界變得彎曲甚至斷裂。位錯密度高,晶界麵積大,晶粒尺寸小,位錯密度高,後期馬氏體繼承了這一特點。

圖10
圖10

不同淬火溫度下製備的D-Q-P-T樣品的SEM顯微圖

數字11為不同淬火溫度製備的D-Q-P-T樣品的TEM顯微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板條馬氏體斷裂彎曲,進一步證實了變形增加了位錯密度。淬火溫度為250℃時,如圖所示11(a),板條馬氏體較窄,板條馬氏體平均寬度為150 nm,殘餘奧氏體平均寬度為25 nm。淬火溫度為300℃時,如圖所示11(b),可以看到馬氏體板條變厚,板條馬氏體平均寬度為250 nm。隨著淬火溫度的升高,殘餘奧氏體的平均寬度為80 nm。可以看出,在350°C的淬火溫度下位錯密度較高,如圖所示11(c)殘餘奧氏體平均寬度較大;由於位錯密度高,碳原子擴散通道增加。隨著淬火溫度的升高,碳原子的擴散加速,導致更多的碳原子擴散到殘餘奧氏體中。但由於回火時間較短,隻有10 s,殘餘奧氏體不能充分積累和生長,導致殘餘奧氏體呈現出不同的長度和分布。

圖11
圖11

不同淬火溫度製備的D-Q-P-T樣品的TEM顯微圖

由以上分析可知,回火時間對組織也有影響。因此,選擇合適的回火時間也是D-Q-P-T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數字12這是樣品在400°C下使用10 s, 30 s, 90 s和150 s不同回火時間製備的SEM顯微圖。從圖中可以看出12不同回火時間下的組織為馬氏體組織。回火時間為10 s和30 s時,如圖所示12(a), (b),馬氏體板條尺寸較小。隨著回火時間的增加,如圖所示12(c), (d),馬氏體板條尺寸增大。

圖12
圖12

不同回火時間製備的D-Q-P-T樣品的SEM顯微圖

數字13顯示了不同回火時間製備的D-Q-P-T樣品的TEM顯微圖。回火時間為10 s時,如圖所示13(a),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板條馬氏體結構,位錯密度較高。殘餘奧氏體分布在板條馬氏體之間。由於回火時間隻有10 s,馬氏體中的碳原子不能完全擴散到殘餘奧氏體中,導致殘餘奧氏體的含量較少,寬度較短,僅為20 ~ 23 nm。回火時間為30 s時,如圖所示13(b),可以觀察到殘餘奧氏體變寬變長。回火時間為90 s時,如圖所示13(c), (d),殘餘奧氏體的數量減少,這是由於隨著回火時間的增加,殘餘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或貝氏體。結果,殘餘奧氏體含量減少。在圖13(e) SAED模式分析表明殘餘奧氏體與馬氏體同時存在。

圖13
圖13

不同回火時間製備的D-Q-P-T樣品的TEM顯微圖

在D-Q-P-T過程中,殘餘奧氏體可以穩定存在。一方麵,由於第一次淬火之間的溫度年代而且f在Q-P-T過程中,第一次淬火後殘餘部分奧氏體,回火後碳原子從馬氏體向殘餘奧氏體擴散,形成部分富碳奧氏體,並穩定存在。另一方麵,由於變形,組織細化,馬氏體與殘餘奧氏體相互作用導致組織約束各相,使奧氏體保持穩定。

機械性能

采用D-Q-P-T和Q-P-T工藝製備的樣品的力學性能比較見表231].與Q-P-T工藝相比,D-Q-P-T工藝製備的試樣抗拉強度提高了57.77 MPa,伸長率也有所提高。Q-P-T熱處理前存在變形,可以細化晶粒,提高實驗鋼的強度和塑性。一方麵,由於變形的影響,D-Q-P-T工藝獲得的晶粒尺寸相對較小,這對提高實驗鋼的強度和塑性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麵,變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位錯,這將增加碳原子擴散的通道數量,導致D-Q-P-T過程中保留的奧氏體含量高於Q-P-T過程。這將提高材料的綜合力學性能。

表2 D-Q-P-T和Q-P-T的力學性能[31

數字14顯示了實驗鋼在不同淬火溫度下的抗拉強度和伸長率。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淬火溫度的升高,抗拉強度先降低後增加,而伸長率則一直在增加。當淬火溫度為350℃時,拉伸強度為1435 MPa,伸長率為18.9%。D-Q-P-T工藝獲得的試驗鋼抗拉強度達到1350 MPa以上,伸長率超過16%。延伸率的變化趨勢也反映了軟相中殘餘奧氏體的含量隨淬火溫度的升高而增加。

圖14
圖14

不同淬火溫度下的拉伸強度和伸長率

數字15顯示了強度和延展性的變化(R×一個)的實驗鋼。在不同淬火溫度下,強度和塑性的變化隨淬火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通過D-Q-P-T工藝獲得的試驗鋼的強度和延性均達到23 GPa%以上。淬火溫度為350℃時,得到最大值為27.1 GPa%。這是因為經過D-Q-P-T工藝的實驗鋼的強度和韌性會有一個共混過程。在不同淬火溫度下得到的最終組織是一個軟硬相相互分布的過程。

圖15
圖15

不同淬火溫度下的強度和延性

數字16顯示了實驗鋼在不同回火時間下的抗拉強度和伸長率。從圖中可以看出16回火時間對鋼的力學性能有影響。隨著回火時間的延長,拉伸強度先增大後減小。回火時間為30 s時,試驗鋼的最大抗拉強度為1487.5 MPa。隨著回火時間的增加,實驗鋼的馬氏體組織變得均勻而粗糙。馬氏體組織會分解為鐵素體和碳化物,從而影響材料的力學性能。不同回火時間下,實驗鋼的伸長率均達到16.5%以上。在此熱處理條件下,實驗鋼的組織中含有更多的殘餘奧氏體。在拉伸過程中,殘餘奧氏體屬於軟相,馬氏體為硬相。硬相與軟相的配合對提高實驗鋼的韌性起著重要作用。

圖16
圖16

不同回火時間的拉伸強度和伸長率

數字17顯示了強度和延展性的變化(R×一個)的實驗鋼。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同回火時間下的強度和延性是不同的。回火時間為30 s時,試驗鋼的最大強度和塑性為27.1 GPa%。由於奧氏體區變形,晶粒細化。經過後續熱處理,最終得到馬氏體、貝氏體和殘餘奧氏體。這種複合組織不僅可以提高鋼的強度,還可以增強鋼的韌性。試驗鋼具有較高的強度和延性(R×一個).

圖17
圖17

不同回火時間下的強度和延展性

D-Q-P-T強化機製

就材料的強化機理而言,細晶粒強化可以同時提高材料的強度和韌性。D-Q-P-T工藝的晶粒細化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奧氏體區變形導致晶界發生較大角度變化;在變形初期,奧氏體晶界發生彎曲,晶界之間存在應力效應,位錯密度增大。亞晶界在應力作用下出現。如果變形量繼續增大,則會導致晶界應變分布不均勻。這種非均勻應變分布導致晶界產生切向應變,從而導致晶界異常移動。隨著變形量的增加,應變進一步積累,晶界發生較大彎曲,發生再結晶行為。在D-Q-P-T過程中,馬氏體在細化晶界處成核。由於變形的影響,高的位錯密度會阻礙馬氏體的生長,從而細化馬氏體組織,提高實驗鋼的強度。

結論

  1. (1)

    本文將變形引入一種實驗鋼的熱處理過程中。由於在高溫奧氏體區變形,觀察到了材料的動態再結晶行為。由於材料的熱機械過程集變形-淬火-分區-回火於一體,可細化晶粒,最終獲得高位錯密度板條馬氏體和殘餘奧氏體,對提高實驗鋼的抗拉強度和延伸率具有重要作用。

  2. (2)

    本文采用D-Q-P-T工藝對Fe-0.41C-0.24Si-0.58Mn-0.88Cr-0.014Ni (wt%)鋼進行了熱處理,得到了優化的熱處理參數。試驗鋼的最大強度和塑性均為27.1 GPa%。

  3. (3)

    采用D-Q-P-T工藝獲得了抗拉強度為1388.22 MPa、伸長率為17.72%、強度和延性為24.6 GPa%的試驗鋼。對於Q-P-T工藝,試驗鋼的抗拉強度為1330.45 MPa,伸長率為13.64%,強度和延性為18.15 GPa%。與Q-P-T工藝相比,D-Q-P-T工藝使實驗鋼的抗拉強度提高了57.77 MPa,伸長率也顯著提高。本文提出的D-Q-P-T工藝可以同時提高材料的強度和延性。

  4. (4)

    當D-Q-P-T工藝的淬火溫度分別為250℃、300℃和350℃時,實驗鋼的最大抗拉強度為1435 MPa,伸長率為18.9%,強度和延性為27.1 GPa%。

  5. (5)

    D-Q-P-T回火時間為10 s、30 s、90 s和150 s時,拉伸強度為1310.66 ~ 1487.48 MPa,伸長率為16.91% ~ 19.88%。

  6. (6)

    本文實現了一種製備多相鋼微結構的設計思想。實驗鋼的顯微組織由板條馬氏體和殘餘奧氏體組成。多相組織的存在不僅提高了實驗鋼的強度,而且提高了實驗鋼的塑性,從而提高了強度和延性。

參考文獻

  1. 曲淑萍,張永春,龐旭,等。溫度場對低碳微合金鐵素體-貝氏體雙相鋼熱處理組織的影響。材料科學與工程:A學報,2012,36(5):366 - 366。

    文章穀歌學者

  2. 丁磊,林建平,閔建勇,等。在DIC技術的輔助下,Q&P鋼在單軸拉伸試驗中的頸縮現象。bwin900手机版, 2013, 26: 448-453。

    文章穀歌學者

  3. E Shafiei, K Dehghani。厚度比和厚度過渡區長度對軋製坯料拉伸性能的影響。印度金屬學會學報地球物理學報,2018,71(5):1211-1222。

    文章穀歌學者

  4. 張樹軍,劉曉輝,劉立忠。等屈服概率裁剪軋製坯料拉伸試樣及其力學行為分析。材料岩石學報,2018,11(5):693。

    文章穀歌學者

  5. Z S Mandana, B Silvia, G Andrea,等。熱軋工藝參數對低碳含硼鋼晶體織構、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金屬岩石學報,2018,8(11):927。

    文章穀歌學者

  6. 孔亮,劉春英,彭勇。非均勻溫度場下變梯度熱衝壓特性研究。機械工程學報光子學報,2017,53(8):75-81。(中文)

    文章穀歌學者

  7. 彭勇,劉春英,郝麗華,等。性能梯度分布熱成形技術綜述。機械工程學報材料導報,2016,52(8):67-75。(中文)

    文章穀歌學者

  8. 李旭東,韓思,王春英,等。第三代汽車鋼的溫熱成形工藝及其性能評價研究。機械工程學報光子學報,2017,53(8):35-42。(中文)

    文章穀歌學者

  9. 應玲,張寶峰,戴明輝,等。基於側衝擊的定製熱成形b柱耐撞性優化。機械工程學報光子學報,2017,53(12):102-109。(中文)

    文章穀歌學者

  10. 陳勇,張宏,唐建軍,等。超高強度鋼Q&P熱衝壓過程組織演化與力學性能預測的集成建模。bwin900手机版, 2020, 33: 45。

    文章穀歌學者

  11. 丁鳳霞,蘭麗芳,餘永傑,等。慢冷熱處理對高強鋼力學性能影響的實驗研究。建築及建築材料材料導報,2020,38(5):561 - 561。

  12. 謝振軍,韓剛,周文華,等。采用一種新型的多步臨界熱處理方法,在先進的高強鋼中形成了具有超低屈服比和高塑性的多相組織。Scripta Materialia, 2018, 155: 164-168。

    文章穀歌學者

  13. 範亮,王鐵龍,付誌斌,等。熱處理在線工藝溫度對低碳铌微合金鋼組織和拉伸性能的影響。材料科學與工程:A。2014, 607: 559-568。

    文章穀歌學者

  14. 張思,胡鑫,牛晨,等。HC340LA軋坯的退火-力學性能和成形性的控製。材料加工技術學報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20,29(3):359 - 359。

  15. P Dinesh先生,P Gouthaman, P Marimuthu。散熱片和冷卻介質對雙相不鏽鋼2205激光焊接鐵素體奧氏體比和變形的影響。bwin900手机版地球物理學報,2019,32:50。

    文章穀歌學者

  16. 施佩爾,馬特洛克,德庫曼,等。馬氏體轉變後碳向奧氏體的分異。Acta Materialia地球物理學報,2003,51(9):2611-2622。

    文章穀歌學者

  17. 施佩爾,埃德蒙茲,裏佐,等。鐵素體過飽和板碳的分配,在鋼鐵加工中的應用和貝氏體相變的基本原理。固體與材料科學的最新觀點學報,2004,8(3-4):219-237。

    文章穀歌學者

  18. 德曼,施佩爾,馬特洛克。9260鋼經淬火配分(Q&P)工藝熱處理後的組織和硬度。材料科學與技術地球化學,2004,1:439-449。

    穀歌學者

  19. 易海龍,陳平,侯誌勇,等。一種新穎的設計:在添加鋁的低密度鋼中通過淬火和回火(Q-T & P)實現分區。Scripta Materialia地球物理學報,2013,68(6):370-374。

    文章穀歌學者

  20. J G Speer, E De Moor, K O Findley等。汽車薄板淬火分區過程中組織演變分析。冶金與材料學報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42(12):3591。

    文章穀歌學者

  21. 徐天勇,徐誌勇。高強鋼的結構、成分及熱處理工藝設計。材料科學論壇, 2007, 561: 2283-2286。

    穀歌學者

  22. 王曉東,鍾寧,榮永華,等。新型超高強度納米馬氏體鋼的淬火-分區-回火工藝。材料研究雜誌光子學報,2009,24(1):260-267。

    文章穀歌學者

  23. 鍾寧,王曉東,王磊,等。一種铌微合金高級高強鋼經淬火-分區-回火處理後力學性能的提高。材料科學與工程:A地球物理學報,2009,506(1-2):111-116。

    文章穀歌學者

  24. 周思,張凱,王贇,等。采用一種新穎的淬火-分區-回火工藝製備了铌微合金低碳鋼的高強度延伸產品。材料科學與工程:A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29(6):698 - 698。

    文章穀歌學者

  25. 譚旭東,龐德,陸文傑,等。含鐵素體的淬火和分區鋼中的碳和應變分配。Acta Materialia, 2019, 165: 561-576。

    文章穀歌學者

  26. 薛克明,王錚,劉明,等。高壓扭轉對ta15鈦合金組織和性能的影響。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9,48(4):1189-1194。

    穀歌學者

  27. 趙黃C, L, M,等。熱變形對300M鋼動態再結晶行為的影響:規律與建模。材料科學與工程:A, 2020, 797: 139925。

  28. 張昌,張磊,徐強,等。一種中碳Cr-Ni-Mo合金鋼熱加工過程中動態再結晶行為的動力學和元胞自動機建模。材料科學與工程:A, 2016, 678: 33-43。

    文章穀歌學者

  29. Y H Mozumder, K A Babu, R Saha,等。金屬間硬化雙相輕鋼熱變形過程中的動態組織演化與再結晶機製。材料科學與工程:A, 2020, 788: 139613。

  30. 何國強,劉芳,黃磊,等。一種先進多晶鎳基高溫合金的動態再結晶控製晶粒尺寸。合金與化合物學報地球化學,2017,701:909-919。

    文章穀歌學者

  31. 彭勇,劉春英,王楠楠,等。一種新型熱處理工藝對中碳鋼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鋼鐵學報,2021,56:85-89。

    穀歌學者

下載參考

確認

不適用。

資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聯合基金資助(批準號:117171722);U20A20289)。

作者信息

作者和隸屬關係

作者

貢獻

YP和NW負責整個試驗;CL和NW撰寫了手稿;CL和NW協助取樣和實驗室分析。所有作者閱讀並批準了最終稿件。

作者的信息

閆鵬是一名教授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中國。主要研究方向為帶鋼連軋設備-技術-產品柔性適應和瞬變條件下的多目標協同控製。

Caiyi Liu是一名在讀博士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中國。主要研究方向為柔性軋製過程中的材料表征和力學性能。

王寧寧是一名碩士研究生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中國。主要研究方向為柔性軋製過程中的靜態再結晶。

相應的作者

對應到燕彭

道德聲明

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聲明沒有競爭的經濟利益。

權利與權限

開放獲取本文遵循創作共用署名4.0國際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該協議允許在任何媒體或格式中使用、分享、改編、分發和複製,隻要您給予原作者和來源適當的署名,提供創作共用許可協議的鏈接,並說明是否有更改。本文中的圖片或其他第三方材料包含在文章的創作共用許可中,除非在材料的信用額度中另有說明。如果材料不包含在文章的創作共用許可中,並且您的預期用途不被法律法規允許或超出了允許的用途,您將需要直接從版權所有者那裏獲得許可。欲查看此許可證的副本,請訪問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轉載及權限

關於本文

通過CrossMark驗證貨幣和真實性

引用本文

彭勇,劉春,王寧。熱處理過程中變形對中碳鋼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下巴。j .機械工程。Eng。34, 113(2021)。https://doi.org/10.1186/s10033-021-00634-8

下載引用

  • 收到了

  • 修改後的

  • 接受

  • 發表

  • DOIhttps://doi.org/10.1186/s10033-021-00634-8

關鍵字

  • Deforming-quenching-partitioning-tempering
  • 微觀結構
  • 機械性能
  • 強度與延性的乘積(R×一個
Baidu
map